帮助&资讯

企业大学 — 速看!6个关键点了解2019企业大学最新情况

2019-11-25 11:08:45

国内企业大学最初筹建时,大多是跟随着国外企业大学建设的脚步。弹指二十年,中国企业大学早已踏出了属于自己的步调。我们发现,如今的企业大学聚焦于六大问题的探索——团队打造、业务支持、文化塑造、品牌建设、对外赋能和产教融合。

 

1998年前后,海信、海尔等企业开始筹建企业大学,标志着中国培训界开启了新征程。国内本土企业培训实践更成体系,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注到探索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上。如今,二十年已过,历经了初创期、成长期、井喷期、移动互联时期的中国企业大学,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第三届中国企业大学高峰论坛上,国内各大知名企业大学,诸如华为大学、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学院等,以“探索中国企业大学自主之路”为主题,从商业视角、高管思维、业务领导者、人力资源、企业大学校长等角度出发,分享创新运营模式、人才发展创新举措、培训技术与方法论创新等实践。

 

《报告》主要从企业大学的战略承接、组织建构、人才开发、高效运营、知识管理和价值创造等六个方面进行现状的解析。通过调研以及实地走访,《报告》发现,当前企业大学聚焦于六大问题的探索——团队打造、业务支持、文化塑造、品牌建设、对外赋能和产教融合。

 

01外引内培,高能运营团队养成记

 

优秀的团队是企业大学高效运营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运营团队人才“引擎”作用,企业大学已着手从各个渠道聚拢人才。实地走访中发现,直接从外部(如知名企业的企业大学、咨询机构等)引入行业成熟型人才的比例日渐提高。

 

更多的企业大学选择有针对性地培养内部人才,实施“外引内培”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举措,在聚集不同背景人才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团队的整体发展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在提升团队能力的典型举措上,各企业大学趋向一致,即通过落实“练——在工作中学习”“聊——向他人学习”与“学——接受正式培训”三大举措,全方位弥补能力短板、排除经验盲区,帮助成员勾画自己的学习成长路径,不断缩短理想与现状之间的距离。

 

练:在工作中学习

 

所谓“以战练兵”,强调从实际工作任务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习得经验。

 

企业大学在日常培训项目中依托内部轮岗、行动学习等方式,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多实践学习与分享的机会,坚持“做中学”的原则,快速累积经验与技能。

 

聊:向他人学习

 

借助“外脑”,助力自我成长。团队成员可在工作中借鉴、参考他人的优秀做法,在与其沟通、讨论、交流等过程中相互学习,取其精华,融于自身。

 

第一,企业内部积极鼓励教练、师带徒、分享等文化,并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二,不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专题研讨会等,促进成员间相互学习;

第三,给予团队成员“走出去”跨界交流的机会,在观摩与交流中提升专业能力。

 

学:接受正式的培训

 

团队成员通过参加面授培训、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常规培训,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自发学习与钻研,以此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内部培训淬炼

 

通过构建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与岗位胜任力模型,规划成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定制学习发展地图,结合线上平台学习与线下面授培训,双维度推进团队成员的体系化培养。

 

汲取外部“精华”

 

将团队成员外派至专业机构参与专项培训、专业技能认证。

 

02聚焦关键业务,贴地飞行

 

“下一个十年,培训能否促动业务发展成为衡量培训价值的重要尺度”,中国远大集团经营管理学院院长佟宇在访谈中这样说道。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本次《报告》调研过程中层出不穷,可见,“聚焦关键业务,贴地飞行”已成为企业大学的立身之本。

 

结合调研数据与访谈资料分析得知,当前企业大学对业务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聚菁英、荟真知、切痛点。

 

聚菁英:储备、输送关键人才

 

企业大学担当着企业人才蓄水池和加油站的重要作用,77.3%的企业大学为实现业务发展目标提供了充足且高质量的人才。

 

在此过程中,企业大学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合理且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盘点现有人才结构与能力现状,为管理人才、关键业务人才制定针对性的赋能项目,以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夯实员工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

 

荟真知:快速复制业务经验

 

每一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宝贵的知识财富,通过不断记录、整合、提炼与更新这些企业内部的智慧财富,能够使企业隐形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目前,85%左右的企业已着手进行组织经验萃取与知识管理工作,通过团队共创、深度访谈等方式,提炼出可复制的工具、流程、方法论,以及课程与案例等知识成果。

 

切痛点:贴近业务助力绩效提升

 

从调研数据分析来看——

83.3%的企业大学基于顶层设计的原则,聚焦业务战略需求与能力构建的重点,制定整体的培训计划;

70.7%的企业大学立足业务绩效提升,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

还有50%左右的企业大学在诊断与解决业务问题、提升绩效方面有所探索。

 

为更好地支撑业务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大学均深度挖掘业务实际需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重视实战与研讨,联合业务专家针对业务的痛点定制问题解决方案,精准施策,最终实现业务问题解决与绩效提升的目标。

 

03凝练独有基因,用文化助推人才发展

 

事实上,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将建设与传承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大学的核心功能之一,从企业大学战略定位、运营宗旨到管理制度、流程等,无不与企业文化紧密关联。

 

企业文化建设,对内能够凝聚员工力量,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荣誉感;对外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取大量资源支持。

 

当然,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

 

 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多方探索,提炼文化因子

 

访谈中得知,企业一般通过开展内部员工调研、高管访谈、标杆企业参访交流,以及与机构专家探索等方式,提炼或重塑企业文化价值观,形成企业文化模型,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部分受访企业认为,优秀且适用的企业文化,其影响有如摧枯拉朽,让企业宛如新生。

 

全员感知,熔铸文化烙印

 

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往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每位员工的言行举止。

 

研究表明,为加强员工对文化的感知,各企业大学已开启360度无死角的宣导模式,线上线下齐发力,力求“无处不文化”,让员工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确切要求的同时,也促使企业文化深入员工内心。

 

促进认同,加深文化理解

 

为推动文化落地,大部分企业大学在培训项目实施与课程设置中均适量添加企业文化元素,将其贯穿培训始终,有效引导企业文化“入心入脑入课堂”。

 

其中,一部分企业大学以文化价值观为基础,量身设计与开发企业文化类案例、课程、项目与书籍等,尤其在针对新员工培训中,从源头植入,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为后续的文化践行埋下优良种子。

 

推动践行,强调“知行合一”

 

文化的宣导不能一味“纸上谈兵”,而要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据本次调研可知,对于企业文化的践行,企业更多是借助规章制度与奖惩机制来落地,树立标杆,明确提出“倡导行为”或“反对行为”,从而促使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然行为,根植员工内心。

 

04品牌运营,从内至外打造竞争力

 

品牌既是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特有标志,同时也是对质量与服务标准的有力承诺。

 

强力的品牌营销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大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访谈结果获悉,目前企业大学的品牌运营正突破层层障碍,从企业内部延展至外部,进行多渠道宣传,以塑造企业大学良好的品牌形象。

 

五步建设内部品牌

 

在建设内部品牌时,企业大学倾向于采取五种方式,通过系统化的营销策略,以此来吸引员工的眼球,激发员工的好奇心,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升企业大学品牌知名度。

 

分别是——

打造品牌项目,开展多维立体式宣传;

举办品牌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人”造势,扩大口耳相传效力;

强调视觉化设计,凸显品牌辨识度;

结合制度的干预,攫取员工关注焦点。

 

联合外渠,把品牌“打”出去

 

将企业大学品牌推向外部市场,更广范围地提升企业大学的价值和社会知名度时,需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营销策略选取上,可有所侧重,亦可齐头并进。

 

访谈资料显示,当前企业大学外部品牌建设的关键举措有四种:

联合外部力量,大力提升品牌曝光度;

积极参与外部活动,强化品牌感知力;

接纳外部企业参访,积累好口碑;

对外赋能,构筑品牌传播的窗口。

 

05打破边界,探索企业大学内外共生之路

 

当前企业大学在对内与对外服务的行政主体划分上,表现出两种明显的态势。

 

一是对内与对外服务的行政主体完全切割,互不影响,即存在两块牌子。如华润大学承担对内人才培养,华润商学院则负责对外输出;华为大学服务企业内部员工,而华为全球培训中心则作为面向客户的重要窗口,为其提供培训服务。

二是对内与对外服务混为一体,即仅存在一块牌子,如功夫大学、新奥大学等。

 

在对外赋能的探索上,不少企业大学跃跃欲试,不是在规划中,就是已经走在对外赋能的路上,试图打破企业大学边界,由对内服务逐步转向服务于产业价值链,赋能企业生态圈。

 

但总体而言,企业大学对外赋能仍处于摸索期,大多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报告》总结先行者的实践经验之后发现,要先跨越“七道关卡”,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外赋能。

 

获取高层与企业大学团队成员的支持

明确价值定位

拥有内容创造与生产能力

储备充足的优质师资

具备企业品牌影响力

具有一定的获客能力

匹配相应的制度保障

 

06产教融合,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跨界融合,企业和高校将各自的一部分资源拿出来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从实地走访结果来看,企业作为主体,与院校融合的实践探索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校企双方开始寻求合作的切入点,探讨深度合作模式。

 

院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而企业则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估考核等环节,不断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共同开设“特色班”与“产业学院”。

 

拓展阅读:

它究竟有什么魅力,让政府大力扶持,让企业为它砸重金?

“上班≈上学、上岗≈上课”,这种神一般的企业竟然存在!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摆脱怪圈,加快成果的转化

 

基础研究主要是通过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得出相关的新原理、新论点与论据等研究成果,然而其在应用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上表现均不尽如人意。

 

目前,国家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非常重视,为摆脱“从理论到理论”无穷演绎的怪圈,需探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切实实现从理论走向实际。

 

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已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围绕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产业关键技术和相关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致力于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的转化。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