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移动学习 — 移动学习的优势、挑战及应对方法

2021-08-31 13:46:37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指随时随地的学习。(通过借助移动设备)学习者能够即时,按需进入个性化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每位学习者各自偏爱的工具和资源。他们用这些工具和资源去创建知识、探索新知、与人协作、体验其他地方无法给予的经历(McQuinggan et al. 2015:8)。

计算机进课堂:历程

McQuinggan et al.(2015)提出,在过去的这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不断发展——体积上不断变小,功能更多也更易于使用,因此也逐渐进入了课堂。他们用一个图描述了一个教育技术的演变过程(见下图)。

图1 教育技术演变过程(见McQuinggan et al. 2015:4)

McQuinggan et al.(2015)描述了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过程:

1960s:电脑进入学校,刚开始,学校使用计算机存储学生数据,后来,逐渐让学生使用。

很多学校开设使用电脑,但是还不太普及(Murdock 2008)。

1980s:Apple II(见图2)问世,使得每个人使用电脑成为可能,并且被教育市场(educational market)广泛采用(Isaacson 2011)。

图2 Apple II

1980s中期,Apple II成为了K-12学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款电脑(Murdock 2008),课程主要是编程语言和游戏。

1990s:美国很多学校的课堂开始在某种程度上(in some ways),并在使用电脑增强(augmenting)和支持(supporting)课堂学习方面不断发展。

1990s: 微软发布了两款产品(Windows 95, Windows 98)(终结了DOS),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之后,台式电脑(Desktop computer),手提( laptop),上网本(netbook)成为了学校主流的计算机设备。

2010年初,苹果发布了iPad,带来了移动设备的新品种: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

后来,其他几家公司纷纷推出安卓系统的平板。Acer和Asus两家上网本的制造公司逐渐停止生产上网本,退出市场。

再后来,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男女老少皆能用智能手机发微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吵得沸沸扬扬。

其实,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计算机使用历程:

回想一下,我读高中(1999-2002)那会,初次接触电脑课程,是那种很笨重的台式机,在机房,学的是DOS(界面乌漆嘛黑的,不知道学的啥,为何用,感觉是在玩,所以倒也不排斥)。到了大学(2002-2006),大三时,我们有个舍友从家里带来一台那种笨重的电脑,刚开始几年,还是靠写信与同学联系,后来,大家开始用QQ,大二、大三的某些课程作业要求用word文档提交,所以我有时会去图书馆一楼电脑区域写作业咯。这期间,我用文曲星查单词,还挺高端的,但是仍然用workman和卡式录音带练听力咯,我爸爸的一位朋友送了我们家一部复读机,那部复读机陪伴我练习我的语音语调。大学期间我用的是黑白屏幕的手机。研究生阶段(2006-2009)我买了个人电脑,是液晶显示器的,赞!好像开始用智能手机了?不太记得,但是我跟爸妈视频都是用台式电脑,用QQ。工作之后(2009年7月份之后),我同时拥有台式电脑、手提、手机,但是视频通话一般只用手机了。这或许是跟我身处同一个时代的大部分人的共同经历了。

计算机进课堂:好处

McQuinggan et al.(2015:10)提出了移动学习的6个好处(见图3)。

图3 移动学习的好处

从图3可见,移动学习能够为学生带来如下六大好处,分别是:

  • 允许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首先,传统的学习大部分是正式学习,发生于学校、教室以及在家里完成课后作业期间。移动设备允许学生在上学路上、放学路上、在课后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所以说,K-12中的移动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此外,虽然K-12的移动学习大部分是借助平板,但是平板也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与成年人的工作范式类似的环境——沟通、获取信息、与朋友/同事联系、学习、社交(Johnson et al. 2012)。这能帮助学生为将来步入社会之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 促进教育公平。首先,与其他高精尖教育技术相比,移动学习相对来说,性价比较高(首先,一般来说,平板比手提/台式电脑便宜,学生人手一个平板,可根据情况购置不同价位的平板,如:美国的100美元/平板计划,或者BYOD也可以啊)。目前很多企业也推出了一些适用于K-12学生的、价位较为合理的平板,并提供免费售后维修服务(如此一来,学校可以免去担忧后期维修费用)。有些国家(像印第安纳)开始出台政策,将原先购买教材的一部分政府预算改为购置移动学习设备之用(Stokes 2015)。另外,移动学习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到虚拟的学习环境(博物馆、在线课堂、模拟情景)去学习。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借助网络,他们也可以享受发达地区学生享受的教育。
  •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P21组织提出的21世纪知识彩虹中的“4C”技能分别指: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协作(collaboration)及创新(creativity)能力。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这些能力,因为移动学习允许学生:便捷地与他人分享信息、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资源、批判性地评价网络资源的真实性(veracity)和价值等。
  • 创造多元学习环境。很多学校都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混合学习便是很好的例子。这些方法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在线的学习体验、为他们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不再局限于向同一位老师学习。移动学习能助力这些学习模式的开展,让学生随时随地进入各种学习环境。
  • 促进个性化学习。移动终端为学生打造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也方便教师查看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向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测验等。此外,还能追踪学习数据,开展形成性评价等。
  • 激发学习动机。移动学习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激发学习动机,分别是:高度参与和创新(high level of engagement and novelty)、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和自主性(autonomy)。学生可以在应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App,发现他们的常用设备的一些新的学习功能,这会让他们保持新鲜感。其实,让学生将移动设备应用于学习之后,他们会喜欢上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计算机进课堂:挑战

McQuinggan et al.(2015:13)提出了移动学习的6大挑战(见图4)。

图4 移动学习的挑战

从图4可见,移动学习进课堂的6大挑战主要是:

  • 学生的移动设备多样化、各学校网速配置不一样。由于学生家庭经济不一,他们购买的移动设备(特别是BYOD课堂)品牌不一样,型号不一样、所安装的应用也截然不同。另外,不同学校的网络接入情况也截然不同。针对网络情况的问题,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了“Connect ED计划”——到2017年让美国99%的学校接通高速网络。与此同时,中国也出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方案——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其实,只有接通了网络,才能确保学习者充分利用好终端去学习,去遨游于互联网,去社交。
  • 必须监管(monitor)学生对移动终端的使用情况。移动设备在丰富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可能会为学生带来各种干扰,让学生面临道德风险。此外,还有学生的健康问题(如:是否伤害眼睛)、隐私问题(如:不小心过多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因此,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对他们的移动设备负责任、如何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任(responsible use)、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这或许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的原因吧之一。
  • 仍然很多人反对在教学中使用技术。同时,整个教育体制的固化,使得传统教学方法仍然长盛不衰。移动学习意味着对相关传统教学方法的颠覆,而很多人对此非常抵制(Johnson et al. 2012)。虽然有些人报导了移动学习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证明移动学习的科学依据,有些教育工作者、学校都仍然反对移动技术进课堂,甚至有些国家、地区、学校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学生使用移动技术(包括手机)。例如:20016年,纽约市的市长Michael Bloomberg就发布过禁止该市的所有公立学校中的学生使用手机,理由是手机可能会干扰学习,并被学生用于考试作弊(Katz 2013)。之后美国个一些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McQuinggan et al.(2015:15)认为,这些花费在组织学生使用手机上面的时间,还不如用于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美国佐治亚州的福赛斯县(Forsyth County, Georgia)的一些学校报导说,他们将手机用于BYOD课堂中开展学习活动之后发现,学生用手机发信息、做与课堂学习不相关的事情的行为有所减少(Forsyth County Schools 2014)。
  • 移动设备的物理属性(产品外观)带来的限制。手提和台式机相比,手机和平板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其特有的物理属性也使得他们从某个方面来讲,不太方便使用,例如:没有键盘,所以只能在一个很小的界面打字,这对于数字居民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是很大挑战的。所以有些学校的领导层宁愿购置一些带键盘的设备,也不愿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触摸屏的各种不便。
  • 多人共用一套移动设备。有些学校,因为预算有限,没法实现一对一,只能是多人共用一套移动设备,轮流使用。具体做法是:将移动设备放在一个车上(tablet cart)(见图5),哪个班级需要用,推到哪个班级。这种做法的问题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oscoria 2011)。我想这种感觉就像我们以前去机房一样,每次去的电脑都不固定,用完关机时所有数据清空,没法留下自己的足迹,太没意思了。McQuinggan et al.(2015:16)认为,虽然多人共用一套移动设备不会使得移动学习完全失去其意义,但也能使得学习效果打折扣。他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今天让学生在平板上用印象笔记做了笔记,但是明天没机会用平板了,学生是否只能吧昨天的笔记打印出来看?或者等轮到自己用平板时再查看?——这样其实就导致学习不连贯了。所以,共用设备限制了个性化学习,当然,偶尔有得用一下总比完全没得用好。

图5 平板车(tablet cart)

  • 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方法将影响其学习效果。有些学校简单将移动设备叠加到传统的课堂中去,其实,移动设备进入课堂之后,教师应该重新设置课堂教学的结构,用新的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建议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活动。

计算机进课堂:出路

应用移动设备开展教学的方法决定了教学效果,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McQuinggan et al. 2015:16)。因此,移动设备进课堂,需要的是系统的改变(systemic change),并且让整个体系(学校)拥抱改变。校方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支持移动设备的正常使用、学习结构的变化、改变师生的学习范式、拓展学习预期等。对此,McQuinggan et al.(2015:17-19)提出了五个应对方法,分别是:

  • 教师专业发展。移动技术进课堂,学生需要作出调整,教师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要寻找合适的App增强教学,而不是在原有的教学中强硬加入某个App。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学习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用好技术。学校内部或者在线的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能够为教师提供支持。
  • 利用学习数据助力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和移动学习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基于学习数据制定更加明智的教学策略(smarter decision),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n)。移动学习允许学生自定步调学习,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深挖(dive deeper),同时能够在移动设备中获得即时反馈。有些App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历史推荐类似资源。在一对一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轨迹能够被记录下来,开展形成性评价,也方便教师收集即时数据(比如说:某个题目的作答情况、调查问卷)。
  • 改变教学。虽然移动技术进入课堂后没有要求教师全面放弃自己原先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将App应用于增强教学过程。记住教学法仍然处于重要地位、记住技术永远无法取代优秀教师(technology won’t replace good teachers,ever)。优秀的教师还要学会灵活应对移动技术课堂中出现各种问题。移动学习能够带来更多的教育时机( teachable moment)。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一起学习的机会。
  • 制定灵活变通的政策。建议学校制定较为宽松的政策(lenient policy)来支持移动学习。所谓宽松的政策应该是指不要制定太死板的政策,可以制定大致的方向,但是允许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情况适当调整。将现实生活技能(如:恰当使用社交媒体、评价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检索网络资源等技能)整合在移动学习课程中,而不是刻意限定访问相关网站、App。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学生一旦毕业,到社会中去就完全暴露在各种网站和App中,这时候,如果他们在学校期间受到过多的保护,且没学过如何去判断相关网站和App的品质,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很无助、可能迷失、甚至可能成为一些恶意网站的受害者。当然,因为在此期间,学校收集到了学生的大量学习数据,需要做好学生隐私的保护措施,不能将这些学习数据随意泄露给第三方。
  • 寻找一些优质的App。一个优秀的移动学习计划离不开一些优质的App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脚手架。教师需要学会如何寻找优质教学内容,优质的App,并将这些资源整合在课程和教学计划中。App开发者也需要注意根据教育市场的需求来开发App。优质的教育App不仅能够提供交互,且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McQuiggan, S., Kosturko, L., Sabourin, J. (2015). Mobile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Developers, Educators, and Learners. SAS Institute Inc., Cary, North Caralina, USA.

Murdock, E. (2008). “History, the History of Computers, and the History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 https://web.csulb.edu/~murdock/histofcs.html.

Isaacson,W. (2011). Steve Job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Johnson, L., Adams, S., Cummins, M.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K–12 Edition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Austin, Texas, 2012), www.iste.org/docs/documents/2012-horizon-report_k12.pdf?sfvrsn=2.

Stokes, K. “How State Dollars Could Fund Your District’s Next Tech Initiative,” StateImpact Indiana, http://indianapublicmedia.org/stateimpact/2012/05/11/how -state-dollars-could-fund-your-districts-next-tech-initiative/.

Katz, C. “Mayoral Hopefuls Vow to Lift Cell Phone Bans in Schools,” New York Daily News, April 26, 2013, www.nydailynews/new-york/mayoral-hopefuls -vow-lift-school-cell-phone-ban-article-1.1328874.

Forsyth County Schools, “BYOT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ww.forsyth.k12.ga .us/Page/34766. Accessed May 19, 2014.

Roscoria, T. “The Impact of the iPad on K–12 Schools,” Converge, February 9, 2011, www.convergemag/classtech/impact-ipad-k12-schools.html.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