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远程教育 — “互联网+教育”下的教育管理之道

2016-07-19 18:00:20

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为特征的现代科技手段,正在引发新的产业变革,也正在催生各种新的交往模式.形态,跨域交往和多维信息整合下的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对此现象姑且以“互联网+教育”名之。新的教育现象必然要求管理方式实施同步的创新,只有构思并逐步实施与“互联网+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才能更顺利地贯彻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教育”并非仅有技术空壳

“互联网+教育”即信息社会中的大规模的数字教育,主要是指存在于电脑网络或电子通信以及在线者的知觉和思维之中的,通过光盘、软件、画面、模型以及一系列的数据、解释和说明等来完成教学活动的当代教育形态。

“互联网+教育”没有固定的物理空间,它同时可以创造更多新的教育空间。一个教育资源网和一部移动终端可以让学习者自在地“穿行”于生活世界,地理空间中学校和地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减弱。在线的受教育者对于他们想要的教育资源可以“信手拈来”,他们还可以(处在流动空间之中)通过不断地变换学习地点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丰富学习的体验。这样的“流动教育”可以“实现基于人文交互环境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教育的投资重点将转向优秀老师的优质资源的研发、建设、示范、运用和管理,人们可以集中优势力量朝这个方向努力,以此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涉及全球知识库的建设和运行,必然会打破少数权威对于知识的垄断,传统的因为地域和师资而导致的教育差距或鸿沟也将会被迅速填平。当然,由于教育处于高度的开放状态之中,那么,开放教育所面临的风险也是投资重点所要包含的内容。

“互联网+教育”将会推动超级学校的产生。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新的空间形式总会不断地涌现,新的教育方式总是能够无拘无束地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脉络之中,这样一来,各种新的条件、配置和资源(包括学习资源)之间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整合或重组,这样下去,将会产生诸如“移动学校”或全智能学府这样的超级学校。其间存在着多学科交融的情况,而在多学科交融的条件下,更易有优异的成果产生出来。到那时,无论是集中了文、理、农、医、军等教学内容的电脑或智能机器,还是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以及其他精英所讲解的移动课堂,无论是花园式的校区、便捷的健身场所还是多元教学模式等,都会成为超级学校的特殊组成部分。

此外,“互联网+教育”还是人性化的教育。“互联网+教育”并非仅有一个技术的空壳,它还保留有教育的基本精神,即富有道德和责任等。“互联网+教育”可以让每个人既是教育的消费者又是教育的生产者。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甚至可以搭建共同的平台,共同促进教育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得到实现。

对教育管理者提出挑战

既然“互联网+教育”是跨域的信息化的教育,那么,它必然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教育管理者要适应教育业态创新的步子,大力跟进对“互联网+教育”的研究,先行一步掌握它的属性和一般规律,构思和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监管体制和监管策略,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同时,教育管理者也要按照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大政策创新的步伐,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服务和支持。

教育管理者基本上可以分为对学生进行学业管理的教师和对师生进行体制化管理的行政人员,我们的讨论也分这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业管理的教师们侧重于提醒学习者不要陷入技术决定教育的误区,同时要提醒学习者在互联网空间中保持心灵的觉醒。实际上,在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传媒资讯很容易消磨和销蚀人的创造力,铺天盖地的人云亦云的意见很有可能让大众处于近似于慵懒的“平均的散漫状态”之中,这样一来,学习者较易处在不太清醒的状态之中。此时,“互联网+教育”之中的教师们所面临的挑战就凸显出来了,他们必须让学习者保持适度的清醒,使后者在遮蔽状态或空茫状态中觉醒。在“互联网+教育”之中,不少资源唾手可得,但技术的便利并不必然导致心灵上的机敏。学习者必须要自己投入学习中,包括试图通过自学而成才,要有兴趣和志趣加入同道交往圈,加入研究团队一起成长。教师要提醒学习者保持心灵的觉醒,从生活中获得教益,在挫折中汲取教训,接受好的教导,变得越来越富有教养,找到属于自己的积极的兴趣,而找到高雅的兴趣也就等于找到最好的指导者。在这里,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包括将平均化的管理转向重点管理(如导向自律的管理),对教师管理学习者的模式进行转换,将其转为学习者管理自己或一部分学习者管理另一部分学习者的模式,等等。

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群体之中还有极为重要的力量,即对师生进行体制化管理的行政人员。他们应该在新形势下坚持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统一。但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主要还是希望学校“生产”更多的“资源”来满足它对有用性的需求,于是促成了“职业导向”和“实用导向”,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游离”(教学从以科研为中心的机构中分离出去)和“科研游离”(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主要课程架构之中分离出去)。在管理上要坚持二者的统一,因为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科研管理都是为了人和人的教育,都是为了“管理育人”这个目标。坚持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统一就是要注意科研管理为教学管理指出方向,教学管理为科研管理提供内在动力。

搭建交流和智库平台

对于行政人员的管理,至少有这样一些设想和建议。

首先,率先研究并制定出有利于“互联网+教育”发展的规范体系。针对“互联网+教育”的专门的系统的规范体系尚未被制订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互联网+教育”的有序发展。这就需要对“互联网+教育”的性质、分层、权力和责任等作出明确的界定,尽快确定“互联网+教育”之机构的认定(教学资源的规格、技术手段、学习者的注册数等)和分类工作,明确管理者的监管和服务对象,为“互联网+教育”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以教育部为领头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协调监管机制。可以根据“无缝隙服务”的思路来组建综合协调机构(比如“互联网+教育”发管委或者“互联网+教育”协调组之类的共同体),发挥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管等职能,其成员单位主要由相关的发改委、学校、社科院、网络管理机构等部门构成,多部门协调研究发展政策和服务项目,在它下面可以设置一个负责日常管理的派出机构。在跨界协调管理的轮廓之下,以服务“互联网+教育”为旨归,搭建信息共享、政策衔接和服务高效的运行机制,为“互联网+教育”提供类似于一站式的公共服务。

再次,建立“互联网+教育”园区,这样可以促进“互联网+教育”的云集式发展或者发挥其规模效应。为了降低“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成本和服务成本,需要改造现有的网络教育,促进其聚集度,着力于连接国际国内教育界,努力打造国家教育创新的服务平台。与此同时,人们需要适当地调整规划策略,实施人才、税收、服务等综合性的配套改革,营造全国乃至全球教育平台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提升我们在这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然后,我们要跟踪世界“互联网+教育”的未来趋势,搭建“互联网+教育”的世界交流平台。我们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和未来,不断地研习,交流最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运作模式和创新思路。练好基本功,并积极筹划“互联网+教育”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举办年度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互联网+教育”的潮流展开深度研讨,分享有益的理念和经验,提高水平。

最后,我们要构建“互联网+教育”的决策咨询和智库研究平台。“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实践创新和基础理论研究之间的内在结合,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显然是重头戏。为此,我们要借助知名学校和科研机构等,整合相关的力量,建构诸如“‘互联网+教育’研究中心”之类的平台,对国内和国际“互联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总结规律,把握前沿和最新动向,提供决策方面的建议,协调推进教育管理的优化和升级。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