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在线教育 — 在线教育,正在成为一场秀

2016-07-28 09:10:35

前几天,群里有人转了一篇“一土学校”的文章,看完以后,我转了上面这首歌到群里——就静静的看着她们装逼吧,只有这句歌词能代表我看完的心情。


知道这个学校是在4月1日愚人节那天,她们的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

发起人李一诺,清华毕业,曾经的麦肯锡全球合伙人,现在是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孩子在硅谷大名鼎鼎的创新型学校  Atlschool上学,由于今年举家回国,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学校,由此想要尝试自己办学,希望把“一土学校”做成借鉴Altschool、可汗学校的中国版个性化学校。

当时看完,我其实是很看好的,虽然她们并不是教育的内行,但我在她们第一篇发起文章中,看到了做教育的初心。后来我还发过一封邮件,希望以一种方式参与共建,哪怕只是心理上的支持。


第一次粉转路人,是4月15日,她们在公众号进行招生,一年学费15万。如果你了解北京知名的私立小学,就知道这是个什么水平的收费:

  • 海淀外国语实验小学,2014年中国孩子一年5W,外籍学生7W;
  •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年均5W左右,包含所有费用;
  • 乐成国际学校,被誉为全北京收费最贵的私立学校,一年2万美金,不到14W人民币;

一土15万的收费,已经把自己定位为高端的贵族学校了,李一诺是从麦肯锡出来的,她不会不知道,一个机构在创立初期,对比同业这么高的收费意味着什么——事实上你会有意无意吸引到那些看中“钱景”的人(当然,她们都不会承认),就像无产阶级老革命,谁也不会承认,翻过雪山就能睡上城里的女大学生一样。

接下来,陆续从公众号上得知她们的进展,所有都不出所料。


50天的时候,一诺在公众号上讲了一个漫长的故事,讲臣服,讲无我,也介绍了她们的团队,在这个打算招募30人的小学校里,汇集了各路英豪:

  • 有个性化教育的探索者;
  • 有在咨询公司做过教育项目研究、后来在私立学校国际部任职的老师;
  • 有从.出来,而后在外企做过10多年销售的;
  • 有在麦肯锡工作多年的人;
  • 有投资并购界的圈内人;
  • 有多年科技企业芯片设计经验的人;
  • 还有一诺老公华章所带领的IT团队;
  • 还有那些名誉上加入进来的专家团队;
  • ……

每个都看起来很牛逼的样子,集合起来,就会是一所牛逼的学校吗?

  • 蒙台梭利女士,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6 岁的儿童,没有15万的巨额学费,没有牛逼闪闪的团队帮她撑门面,她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教学,几年之后,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从此,蒙式教学的学校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我们认为这是做教育的方式。
  • 90多年前,尼尔与妻子,在英格兰少有人关注、甚至路标都没有的小村子里,一起开办了一所“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这就是如今闻名于世的夏山学校,夏山所实践的师生模式、教室管理、学生自治方式,让每一个了解它的人,都深深被震撼与感染。我们认为这是做教育的方式。

不是说外行就不能做教育,蒙台梭利原本是位医学博士,尼尔也曾经是个报社编辑,关键是要有一颗愿意沉下来跟孩子整天混在一起的心,不是请过来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或者全国优秀教师就能办好学校,这件事需要发起人全身心投入其中,还未必能做好。

如果李一诺撮合几个教育专家和牛人团队,然后张罗人、财、物,把学校开起来,这是风投模式好不好?全世界所有优秀的教育,要么是国家给钱,要么是有钱人捐钱,像一土学校——懂教育的人不是核心发起人,核心发起人只负责运营,这是要闹哪样?

一土学校之所以广为关注,最核心的点是:依托于IT技术,与硅谷一系列创新型课程对接,这是大家看好她们的地方。而即便是“国际化、IT化的教育”,说到底也是教育,不能舍本逐末。

事实上,就是引以为豪的IT化手段,在5月初举办的一土学校直播说明会上,也是漏洞层出——看不到图像,语音严重卡顿……,以至最后道歉并承诺可以退款(参加直播收费54元,据说是向五四致敬)。

虽然这件事并不能说明IT团队技术能力差,但至少说明了他们的磨合和投入状态是不足够的,这背后是一切想当然的麻痹大意,就像她们认为只要找到牛人,就能做出一个牛学校一样荒诞。

至此,一土学校的运作方式,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高知人士回国以后的创业项目,高收费+创业,却是离教育越来越远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就在前几天,她们发了一篇文章《一诺、颜宁、六神磊磊、三川玲…要干什么?》

由于学校一切都在快速推进着,一切都令人兴奋,但唯一的问题是,一年只招30个孩子,太慢了,希望借助互联网社群的力量,让一土的教育理念让更多人受益,遂成立了针对成人的“终身学习社区”,加入社区需要1919元/年,首批开放1000人,会请到颜宁、六神磊磊、三川玲等跟大家沟通教育,收入全部用于一土学校建设。

这样的操作方式,已经是众筹的范围了,众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参与者即是消费者。所以,这个社区实际上是一土潜在的家长群,是一土的招生推介平台,全年请N多大咖到群内推广教育理念,最终能达到的效果,只是明年招生的时候不像今年这么费劲(据说今年9月份入学,30人还有少量空余名额)。

收完15万以后,不是把精力投入到如何让第一批这30个家长满意、孩子受益,又马不停蹄的做起了社区,如果你没有能力先让30个孩子受益,凭什么让更多人受益?

这就是身边聚集的那些“向钱看的人”出的馊主意,看到了一土学校的号召和影响力,就想着如何变现,如何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名义变现,这已经是网红的逻辑了,不是吗?——一旦有影响力就开始卖东西,忘了自己是为什么红,以及如何能持久的红。

文中还不乏对朝阳区教委、北京教育委员会等体制内机构的溢美之词——“真实感受到了体制内领导创新的眼界、动力和魄力……”

  • 你在国外留学国外工作生活,不就是在脱离体制吗?
  • 回国后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学校,不就是因为体制教育不行吗?
  • 短短几十天,又开始唱体制赞歌了?那咋不快点给孩子送到那些有眼界和魄力的学校里,要知道国家一年在每个孩子身上投入的可不只15万。
  • 难道我们的领导只有魄力,没有行动力?恕我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我不知道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一诺和一土,至此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还记得吗?


最关键的,是要反省一下,为什么第一批30个人还没招满?如果方式和模式,真的是人心所向,不应该是这个结果,如果你们真是一心想要做好教育的人,自己身边人的孩子,就不该只有30人吧?好的学校,是不需要招生的,哪怕是在最初的时候,周围人的捧场和信任就足够了。

我想,大多数观望的朋友,不是不想把孩子送去(相反是迫切的想给孩子找好的学校的),只是你们从开始这几个月的想法和做法(包括定价),并没有让她们信任吧?大家看到的是什么?我觉得我能看到的很多东西,其实大家也都看到了,但就像参观一场华丽的皇帝新装秀,很少有人会像我这样说出来罢了。

周围有朋友评论一土的做法:没有深入试验,便大张旗鼓,未免太自以为是。在她们文章的留言中,有客户说到:情怀和逼格是到位了,坐等干货中。

可以负责任的说:不会再有干货了,看官们把脱了的裤子穿上吧。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是不需要麦肯锡逻辑框架的common sense,比算命都准。

30个学生每人15万,1000个会员每人2000,加起来一共650万,这跟真格基金、逻辑思维投资Papi酱和诸多网红的第一轮金额大致相当,说到底,教育也沦为了一场网红走秀,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土不想在没做成之前,被人包养,还想兼顾着理想和情怀,弄了两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资金来源渠道,最后留下的,只是搬起石头砸向自己的壮烈。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