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AI教育 — 新技术距离AI教育还有多远?

2015-02-10 10:14:15

最近两年,阿里、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点燃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期望,人们希望信息技术能够使得各行各业产生颠覆式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这些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自然也对游戏、移动、虚拟现实、3D打印、大数据等最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藉此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改变。

新媒体联盟2014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中也预言到,学习分析、游戏、3D打印、虚拟助理等技术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普及性应用;《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中也提到未来几年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游戏化学习、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可能会应用到教育中;由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牵头,联合5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中也提到,智能机器人、3D打印、体感技术、教育游戏、社会性虚拟社区、开源硬件、学习分析、云计算、虚拟世界、移动卫星车十大新兴技术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作为教育技术研究者,我们看到这些报告自然非常兴奋,也非常希望新技术一夜之间能够普及到千千万万个课堂中,能够使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凭着理智和直觉,我知道这些新技术虽然是发展趋势,但是真要常态化普及性应用到课堂中,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回头看看历史,我们就会看到,技术真正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往往会有一个滞后期。比如,格林斯潘曾经在《动荡的世界》一书中提到,爱迪生在1882年点亮曼哈顿以后,又过了大约40年时间,才让半数的美国工厂用上了电力。另外,信息技术革命在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始,但是一直到1996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才有显著提升。虽然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滞后期逐渐缩短,但是考虑到教育领域相对保守的特性,估计这些新技术显著提升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施乐公司的Mark Weiser曾提出“看不见的技术”的概念。所谓看不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技术,简单的说,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而又“消失”到日常生活中的技术,比如电灯、电话和电视,尽管人们天天使用,但是人们不会特别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而电脑就不太一样,可能会经常死机、中毒、崩溃,从而提醒人们它的存在。MarkWeiser认为只有那些看不见的技术才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最重要的推动作用。

按照这个概念,我们来看看教育领域中的技术,最早的书、粉笔和黑板早就算是“看不见的技术”了,所以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早期的PPT经常“被人看见”,但是经过一二十年来的不断推广,随着软硬件系统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先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现在PPT基本算是“看不见的技术”了,所以,在世界各地,不管是教师,还是企业、政府人员,几乎都在用PPT讲课和做报告。回头来看看虚拟现实、3D打印、大数据等新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就目前人们的信息素养来说,这些技术距离“看不见的技术”显然还有很长时间要走。比如,Gartner发布的2014技术成熟度曲线模型中就提到,大数据技术要想真正得到实质性的应用,还需要5-10年时间。

当然,本文并不是要给这些新技术泼冷水,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就学校而言,采用最新技术一定要仔细考虑技术发展现状和本校实际条件,不能盲目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类企业而言,要认真去研究并解决导致技术被看见的因素;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既要积极去探索这些新技术的教育应用价值,又要注意到这些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笔者认为最可行的方法是选择若干所实验学校,配备至少超前5-10年的新技术,并开展一些前瞻性的实验研究,通过这些学校的探索,为未来的普及性推广提供经验。

衷心祝愿这些新技术早日常态化、普及性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本文原载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期,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尚俊杰。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